中華農耕文明根植于鄉土,千百年來孕育滋長的鄉土
文化悠遠而溫潤,不僅保留了層積歷史的寶貴記憶,還在現實社會中不斷吐故納新。今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
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強調,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
傳統農耕技藝是中國人生產智慧的高度凝結,傳統鄉土節慶、民族習俗等文化景觀帶來了體驗鄉村和寄托鄉愁的豐富載體,鄉土文化還成為特色農業、文化和旅游
產業的重要源泉。在新的歷史情境中,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才能讓鄉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傳,不斷得到激活與創新、賡續與發展。
還需要看到的是,鄉土文化的挖掘弘揚有助于增強村民對“農民”身份、“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認同感自豪感,積聚起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作為鄉村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紐帶,鄉土文化有助于維系父老鄉親式的情感,有助于鄰里守望、團結互助、共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鄉土文化反映了在鄉土空間中經過千百年形成的人們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精神信仰,根植于鄉土的孝親、仁愛、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觀念,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構成,是鄉村中的人們所遵循的處世哲學與行為準則。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不僅能提升人們文化上的滿足感、提振人們的精氣神,更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文化力量。
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呼喚我們進一步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以文富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順應回歸
生態、回歸鄉村的消費趨勢,保護鄉土文化獨特風格,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內容與內涵,發展文、農、旅融合性產業,加強文化和科技的嫁接,豐富鄉土文化產品形態,將鄉土產品賣出去,讓鄉土韻味、鄉土風情傳播出去,引入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大力開發鄉土文化旅游產品,發展文化體驗、鄉村研學、實景演藝、農耕參與等業態,實現鄉村文化的主客共享。同時,活化、提升傳統手工技藝,以留守在鄉的老人、婦女等人群為重點大力培育鄉村能工巧匠,加強創意設計支持,將鄉土手藝轉變為獨特的文化產品。發掘鄉土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和藝術技藝,發展形態多樣的藝術鄉村,開發鄉土美育課堂,推進鄉土藝術進校園、進社區。依托農家書屋等陣地建設鄉村文化集市,聯通政府、集體、企業、農戶等主體,打通生產、流通、營銷環節,打造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IP,賦予地域農產品、傳統手工藝產品文化印記、文化韻味,形成品牌價值,拓展鄉村產品價值空間,讓資金流與知識流相得益彰。
以文育民,發揮鄉土文化的治理功能。弘揚鄉土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增強村民的責任感、歸屬感、榮譽感。以鄉情鄉愁為紐帶號召、吸引鄉里鄉外的能人支持、投入鄉村建設,凝聚鄉村發展的合力。將鄉土文化的現代性價值寫入村規民約,弘揚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鄉土道德文化和村規民約、鄉村道德,實現人知人頌、人信人守。
以文樂民,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建設鄉村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鄉情陳列館等主題功能空間,形成留住鄉愁、保存記憶的文化場所。在鄉村規劃建設中融合鄉土文化元素,不僅在文化標識上,更要在功能布局、服務供給上,凸顯順天應地、孝親和善、敬老護幼、鄰里和睦等精神內核。以歌以舞以棋以藝展現鄉土文化,支持、引導、鼓勵鄉土文化活動經常性開展,讓鄉土文體文娛活動走進百姓日常生活。搭建多種形式的“鄉村舞臺”,挖掘傳統節日、節慶文化,推動傳統節日活動更深刻地走進百姓生活、豐富滋養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