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縣農業部門的農技人員在和筆者閑談時說了這樣一件事,他們經常到鄉鎮、甚至進村為群眾送去科技“大餐”,但仍有部分群眾反映“菜”不合“口味”,他們參加培訓也很勉強,有點來捧場似的。
為此,他們一改往年集中培訓的方式,根據各村發展實際和群眾對科技的不同需求,由村干部把收集到的情況報鎮上匯總、分類后,縣上農業部門再安排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組成相應的技術培訓團,到鎮上村里,舉辦不同技術培訓班,給有不同愿望的群眾送去符合“口味”的“科技餐”。
同時,還把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農業技術編成科技資料,按群眾所需,派出農技人員下村解惑釋疑,讓農民根據自己的口味“選菜”,有效地解決了群眾對科學技術需求“眾口難調”的矛盾。一位水果種植戶說,自從“吃”上鄉里的“科技餐”后,他家果樹結的果子變大了,村里的果園也變多了,種植戶的錢包也鼓起來了,對增收的信心更足了。
隨著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村產業結構也在相應調整,使農民的種植、養殖項目也越來越多樣化。同一個鄉、同一個村,甚至同一個組的農民發展的種植、養殖項目也不一定相同,加之其自身的文化素質不一,農民對種植、養殖技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就難免出現農民盼望合其胃口“科技餐”的情況。
近幾年來,各地對農村的科技扶持的力度都在不斷加強,一個又一個種植、養殖以及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班的舉辦,對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幫助農民增收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仍難免有部分群眾由于種種原因,對各培訓班傳授的技術難以掌握或覺得不合“口味”,久而久之甚至失去學科技的熱情。技術推廣部門看到費神費力費財辦班義務傳授技術還讓群眾抱怨,也覺得有些委屈。
筆者認為,面對群眾對農業科技需求“眾口難調”的狀況,科技推廣部門及人員應把技術培訓工作進一步細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刻意“烹飪”些多樣化的種植、養殖“技術餐”,使更多的群眾吸收到科技營養,不斷增強其科技素質,從而才能達到科技興農,從而振興鄉村的目的。